中新网西安7月9日电 (记者 田进)现年40岁的郭铁栓,曾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柿村的贫困户。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力,既要照顾病痛缠身的亲人,还得供养正在读书的儿子,生活艰难。
看到郭铁栓的境遇,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多次上门了解情况,主动和郭铁栓一起探讨猕猴桃科学种植的学问,给他讲脱贫攻坚、精准扶贫的政策,慢慢地,郭铁栓的思想转变了。
如今的郭铁栓,成了柿村致富带头人。他算了一笔账,“自从参加部队援建的光伏发电和清水莲菜种植项目,光伏分红了4000元,清水莲菜分红了4000元。还种了20亩猕猴桃,有近10万元收入。”
柿村地处革命老区,受黄土塬地貌、耕地资源少等影响,部分群众生活困难。2016年9月,柿村被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选为定点扶贫村,并指派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负责督导帮扶驻地柿村、竹峪村、康宁村的脱贫攻坚工作。
高海科带领工作组找准“病根”、对症下药,先后走访贫困户100余人次,查看地理水文资料10余万字,撰写了6本调研笔记,摸清了全村126户446名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。
根据贫困户的年龄及身体状况,将100户特困户纳入急需托底人群,结合当地日照时间长、荒地坡地多的实际,优先选定绿色环保、收益稳定的光伏产业,采取部队和驻地政府投资,贫困户入股的方式,建成500KW光伏发电站。2018年4月起,已为100户贫困户分红3次,户年均收益4000元以上。参与光伏发电站产业的100户贫困户可以实现连续多年的稳定收益,脱贫致富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为了增加当地猕猴桃产业收益,高海科帮助村民淘汰低端品种,选用新品猕猴桃,引来争相购买。他还帮助村民设计注册了“华山红猕猴桃”品牌,猕猴桃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800亩增加到1500亩,远销多地。
高海科指导柿村采取积分制的管理模式,让参与扶贫项目的贫困群众人人能够生产劳动,为扶贫产业尽心出力,再按照积分多少进行分红,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。
在高海科负责督导抓建的郑州联勤保障中心定点扶贫村——竹峪村和康宁村,他协调村办企业,优化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,修建了村办企业道路和田间地头的生产道路,又协调企业以此作为贫困户入股股金,使贫困户每年既能固定分红,同时还可进厂务工,解决了80多名贫困群众的劳动就业问题,单进厂务工一项,就使人均年增收1.8万元。
目前,3个定点扶贫村的村容村貌、干群关系都焕然一新,竹峪村已摘掉贫困帽子,柿村和康宁村脱贫率分别达到95%、90%,预计今年底将彻底脱贫。
“看到脱贫产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看到老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,脸上总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,我就感到非常满足和自豪。”高海科说,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,不仅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,更让他每行一步都倍感充实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