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李大钊,1927年4月28日,在北京英勇就义,时年38岁。
李大钊撰写了8000余字的《青春》,庄严宣示青年的神圣使命,教育并帮助高君宇、邓中夏、缪伯英等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。他牺牲后,家里只有1块大洋,安葬费是由公众募来的。
2
彭璜,1921年秋,在长沙失踪,年仅25岁。
彭璜是毛泽东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战友,毛泽东与他坦诚相见,既表扬他“高志有勇,体力坚强,朋辈中所少”,也指出他“自视过高,看事过易”“感情及意气用事”等缺点。
3
陈子博,1924年1月23日,病逝于湖南湘乡,时年32岁。
陈子博当街刺杀镇压湖南工人运动的湖南省长赵恒惕,将炸弹投向赵的包车,但仓促中没有击中。全城搜捕时,他跳入菜园粪池中躲藏了三天,因大粪中毒浑身糜烂,返回湘乡老家后终因医治无效去世。
4
高君宇,1925年3月5日,病逝于北京,年仅29岁。
五四运动中,他冲在最前,火烧赵家楼,痛打章宗祥。他出席党的“四大”见到周恩来,返程时特意在天津下车,向邓颖超传递周恩来的书信,促成了一对革命情侣。
5
王尽美,1925年8月19日,病逝于山东青岛,年仅27岁。
他将自己的名字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,立志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理想。1922年组织山海关铁工厂工人卧轨罢工,视死如归的壮举换来罢工胜利。后因肺结核病逝,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辞世的一位。
6
赵子俊,1926年9月24日,在江西南昌牛行车站北伐战斗中牺牲,时年37岁。
他35岁入黄埔军校,是第一期学员中参加中共最早、年龄最大的一位。小学毕业后因家庭贫困无力续学,时常处于失业状态,工作很不稳定,后在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里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主义。
7
李启汉,1927年4月15日,在广州英勇就义,年仅29岁。
他被称为中共领导工人运动而“坐狱最早最苦的同志”,不爱穿洋装,总与工人同吃同住,滚在一起。他爱笑,还总爱操着一口南腔北调,以便接近工人。全部家当就是一条席子、一顶破蚊帐和一条旧被子,随时可以背在身上带走,工作到哪里睡在哪里。
8
范鸿劼,1927年4月28日,在北京英勇就义,时年30岁。
李大钊的学生,与李大钊同时被捕,同时牺牲。他是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图书室经理,组织会员们分头翻译德语、英语等外文版《共产党宣言》,为翻译得更精准,他从化学系转到英文系。
9
赵世炎,1927年7月19日,在上海英勇就义,年仅26岁。
在巴黎,他一边在工厂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,一边刻苦攻读法文,如饥似渴地钻研马克思主义,寻求救国方法。他和周恩来等人在巴黎创建“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”,当时与他们同在法国的蔡畅多次评价:“恩来和世炎全身都是聪明!”
10
张太雷,1927年12月12日,在广州起义战斗中牺牲,年仅29岁。
原名张曾让,字泰来,在投身革命后选择以“太雷”为名,意为“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”。北洋大学法科毕业,颁发毕业证时他已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,毕业证终身未领。他为多位共产国际代表当翻译,是我党出使共产国际第一人。他是广州起义总指挥,身中数弹牺牲在战斗第一线,成为少有的牺牲在战场上的中央委员,遗体不知去向。
11
李汉俊,1927年12月17日,在湖北武汉英勇就义,时年37岁。
他考入亚洲当时最好的大学——东京帝国大学,并顺利获得土木工程科学位。中共一大正是在他与哥哥同住的上海寓所秘密召开。因与陈独秀、张国焘政见不合,中共一大闭幕后不久自动脱离党组织,但仍宣传马克思主义,并为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作出积极贡献。
12︱13
缪伯英,1929年10月,病逝于上海,时年30岁。
何孟雄,1931年2月7日,在上海英勇就义,时年33岁。缪伯英是中国第一位女共产党员。李大钊是他们夫妇的证婚人。缪伯英为躲避暗探,跳进小溪躲了1个多小时,得了严重风寒,高烧不退,不久后逝世。夫妻俩牺牲1年后,一儿一女在战乱中走失。
14
邓恩铭,1931年4月5日,在山东济南英勇就义,时年30岁。
水族人,是中共一大唯一的中学生代表,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。他在生活上很俭朴,但全家数他一个人花的钱最多,钱都用在革命工作上。他三次被捕两次越狱,最后一次越狱时,因受伤体弱,逃出后又被抓回。
15
江浩,1931年,病逝于海参崴,终年51岁。
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,是同盟会会员,官至中华民国国会参议院议员。国会议员月薪很高,但他把大部分收入交给党作为活动经费,连子女的教育费用都负担不起。他将自己在天津的家作为党的地下工作地点,举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。儿子江震寰被捕后,他嘱咐负责营救工作的同志:“不要偏重营救震寰一人,要照顾全案。”
16
邓中夏,1933年9月21日,在南京英勇就义,时年39岁。
他从北大毕业前,在北洋政府任职的父亲为他找了一个待遇优厚的职位,他拒绝了:“我不做官,我要做人民的公仆。”被捕后他被押往南京,蒋介石给宪兵司令部发去密电:共匪邓中夏解到即行枪决。
17
沈泽民,1933年11月20日,病逝于湖北红安,时年33岁。
他是著名文学家沈雁冰(茅盾)的胞弟,考进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——河海工程专门学校,却痛感“工程技术救不了国家”,辍学赴日半工半读研究社会主义。他重病中仍坚守鄂豫皖苏区,生命最后时刻给中央提交一份长达1.3万字的报告,沉痛检讨“我们自己的路线差误与实际工作中的拙劣”。
18
何叔衡,1935年2月24日,在福建长汀突围战斗中牺牲,终年59岁。
他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,52岁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,大家称赞他是“学习上永不疲倦的人”。他在得知女婿牺牲的消息后强抑悲痛对女儿说:“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不应死在病床上,他一定要死在大马路上!”
19
杨明斋,1938年5月26日,在苏联肃反中被错杀,终年56岁。
他边闯关东边读书,自学俄语,后成为大学者,李大钊称颂他“万里拓荒,一身是胆”。曾任外国语学社校长并讲授俄语,刘少奇、任弼时、肖劲光等都曾是他的学生。
20
抗战爆发后,身在新疆的俞秀松倡导所有公职人员捐出两个月薪水,并第一个捐款。倡议得到新疆各族人民响应,两个多月募集的资金就购买了17架飞机和5万匹战马,飞机命名为“新疆号”,投入抗日作战。
21
陈潭秋,1943年9月27日,在新疆英勇就义,时年47岁。
在两个月时间里,他动员各地农民为8万多即将长征的红军将士筹措了万担粮食,与农民一道下田割稻。向闽西大山突围时,他不慎跌入深谷,右耳廓被刮掉,头部受重伤,所幸被树枝挡住没有牺牲,此后他照相都是朝左照。撤离新疆时,在分三批撤离的名单中,他把自己放在最后一批,最后不幸被捕牺牲。
长江日报出品 策划、统筹:谌达军 翟晓林 余坦坦 张凡 撰文:翟晓林